暮春时节的绥化,黑土地上涌动着蓬勃生机。在第三届“绥化春服”主题活动现场,一场由资产经营公司主导的产学研实践市集,正以独特方式诠释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。我院副院长王可答带领学生团队参加本次实践活动,不仅成为城市五一假期的亮丽风景线,更搭建起高校智力资源与地方特色产业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。
一、黑土基因唤醒产品灵魂:从实验室到市集的全链条实践
清晨六点的市府广场,10多个蓝白相间的特装展位已有序排列。每个摊位上悬挂的“绥愿天下”格外醒目——这是绥化学院打造的系列品牌。学生们身着院服,正将连夜赶制的产品进行最后摆盘。货架上,金黄的玉米饼泛着自然光泽,杂粮列巴飘散着麦香,手工皂表面镌刻的“绥愿天下”"字样与寒地杜鹃花纹相映成趣。
“我们的玉米饼原料全部来自学院的合作企业,采用非转基因鲜食玉米低温鲜切工艺。”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孙健博向顾客展示产品的配料表。消费者可以看到玉米饼的成分及营养价值,这既是对寒地黑土品牌的增值赋能,也是我校“两育两业”发展特色的阶段性成果。


在手工皂展区,学生团队将产教融合推向更深维度。他们与绥化寒地花卉种植基地合作,创新性提取当地特有的冰凌花、达子香精油,结合传统中药,开发出具有去油护发功能的特色洗护产品。“每块肥皂都印着绥愿天下的标识,比如这款‘侧柏叶洗发皂’系列,原料选取了10多种具有养发功能的中药。”团队负责人魏萍萍现场演示皂体剖面,可以清晰地闻到中草药的味道。

二、双向赋能的产教融合新范式:企业导师进驻教学全流程
区别于传统校园实践活动,本届春服活动凸显出鲜明的“实战化”特征。资产公司与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提前三个月启动“双导师制”培养计划,聘请中谷生态食品研发总监、参美工贸集团品控专家等多位企业导师,全程参与产品研发指导。“杂粮功能食品”团队深入贯彻国家药食同源发展战略,将全谷物健康理念与中医养生智慧有机融合,依托寒地黑土道地杂粮资源禀赋,创新研发兼具食养功能和药用价值的特色产品,推动传统农产品向大健康领域延伸升级。
“过去课堂讲食品添加剂控制是概念性的,现在我们要对着检测报告调整配方。”王可答副院长指着展位上的杂粮烘焙系列食品介绍。这种“教学-研发-检测”闭环模式,使学生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建立完整的质量安全意识。
中谷生态食品当场与学院达成意向协议,将学生研发的玉米膳食纤维饼干纳入企业新品开发计划;绥化电商产业园则为手工皂团队提供直播间,计划打造"大学生创客+地方特色产品"的直播矩阵。这种"市集变商机"的转化效率,印证了产教深度融合的现实价值。


三、劳动教育的新时代注脚:从技能培养到价值塑造
在烘焙展位后方,一组实时更新的“顾客心声墙”引人驻足。“列巴外皮可以更酥脆”、“希望推出小包装便携款”……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消费者最真实的反馈。“这些建议比课堂考试的分数更有分量。”参与产品迭代的公彦浩同学和张伟超同学坦言,团队在我院教师团队的指导下已针对性地调整了4次配方。这种“市场倒逼创新”的机制,让同学们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导向的研发逻辑。


暮色降临时,广场灯光渐次亮起。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的师生们仍在进行复盘会议,投影幕布上滚动着顾客满意度数据、供应链优化方案和校企合作备忘录。“春服不只是一场活动,而是贯穿全年的产教融合生态。”王可答副院长表示,学院正规划建设“寒地食品创新工场”,将市集模式常态化,让黑土地上的每一季收获都能转化为生动的实践教学素材。
在这场春日的约会里,绥化用最具烟火气的方式证明:当高等教育扎根黑土,当青春创意邂逅地方特色,产教融合便能迸发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。在这片承载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使命的土地上,高校与城市的共生共荣,正在书写着新时代的“黑土传奇”。